首页 资讯 正文

「亮点」南京市江宁区:让新兴领域发展跑出 “红色加速度”

体育正文 273 0

「亮点」南京市江宁区:让新兴领域发展跑出 “红色加速度”

「亮点」南京市江宁区:让新兴领域发展跑出 “红色加速度”

实验室里(lǐ)的一束光,博物馆里的一抹色,江面上(shàng)的一道波,共同织就这座城市(chéngshì)的幸福底色——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份梦想、每一处变迁,都能在这里找到生长的土壤。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余梦迪 编辑高雪梅(gāoxuěméi) 2025年4月(yuè)18日,天气晴好,从空中俯瞰南京山水城林(董家训/摄(shè)) 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毓秀一处,多年来在(zài)城市治理方面精耕细作,以“绣花功夫(gōngfū)”雕琢出幸福城市的模样。 今年以来,一系列(yīxìliè)生动实践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5月18日,正值初夏,紫金叠翠、梧桐成荫,“南京人才日”与国际博物馆日“撞个满怀”。南京以“IN南京,创(chuàng)未来”向全球人才发出(fāchū)合作(hézuò)邀约,同步免费开放市属博物馆并推出千余项社教活动。次日(cìrì),南京市首个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站——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正式启用,标志着南京在生态治理(zhìlǐ)领域又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连续15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的(de)创新之城,南京在(zài)人才政策精准落地中彰显引才留才的温度,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厚植(zhōnghòuzhí)历史文脉的底蕴,在生态治理全民参与中拓展绿色发展的广度,让幸福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bùduàn)激发出澎湃的发展动能。 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yòng)得好” 人才荟萃、创新兴盛,是南京城市(chéngshì)发展的鲜明特色。 作为全国科教“第三城”,南京目前人才总量超(chāo)400万人,其中全职两院(liǎngyuàn)院士96人、在校大学生(dàxuéshēng)超百万人。2024年,南京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jiǎng),居全国城市第三;18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63.8%,人才“虹吸效应”持续增强。 连续三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8次入选“外籍人士眼中最具吸引(xīyǐn)力的中国城市”,南京正以精准政策(zhèngcè)吸引招揽全球英才。 5月18日,2025“南京人才日”开幕,发布(fābù)了“人工智能人才8条”,提出(tíchū)顶尖人才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综合资助,涵盖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团队组建支持等多方面保障;同步出台市级领导联系服务院士专家机制,聚焦顶尖人才在高端引领、培育带动和决策咨询服务中的(de)(de)作用发挥(fāhuī),有效(yǒuxiào)推动低空(dīkōng)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成果在南京转化落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合作单位获授的自主评议权,为无人机、通航产业等领域顶尖团队打通(dǎtōng)了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当天启动的“青柠实践(shíjiàn)”城市实习生计划,将为应届大学生提供3万个实习岗位,让青年学子沐浴着城市温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人才“引得(yǐnde)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当初创业时就一个念头(niàntou)——留在南京。”南京大学化学系(huàxuéxì)博士、隽未来(江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程宇豪介绍,公司凭借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实现(shíxiàn)每月2至3倍营收增长,核心产品人造(rénzào)血液原料已出口海外20多个国家,其本人也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gāocéngcì)人才培养工程”。 数据显示,南京引进留学归国人才累计已突破10万人,强大的海外人员集聚效能(xiàonéng)正在逐步释放(shìfàng)。 选择(xuǎnz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未来。南京既有厚实的产业根基,又有宜居的生活环境,更有广阔(guǎngkuò)的创新平台。长期以来,南京坚持“以产聚才(cái)、以才助产”,培养孕育出一大批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人才群,入选国家重点(zhòngdiǎn)人才工程的人数总量居全省第一。江苏苏博特新材料(cáiliào)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瑞带领团队研发的新材料,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相关(xiāngguān)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太有感触了!十几年前,我就享受到(dào)了博士计划带来的政策福利,后来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更是为(wèi)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jídà)的便利。南京,让人才能够真正安业、安身(ānshēn)、安心。”王瑞的感受道出了众多选择南京的青年人才的心声。 构建“紫金山(zǐjīnshān)英才计划”的全周期(zhōuqī)培养体系,设立20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和市人才基金,打造拎包入住的“人才安居”工程高品质公寓……南京贴心服务频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将(jiāng)人才关怀融入城市发展肌理,让政策红利像绵延的长江水,滋养(zīyǎng)着每一位奋斗者的梦想。 文化“看得清、玩得转、融得进(róngdéjìn)” 文化获得感是(gǎnshì)最能叩动心灵的幸福体验之一。 作为“博物馆之城”,南京的文化吸引力持续攀升。每6.4万人拥有一座(yīzuò)博物馆,密度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市(quánshì)博物馆累积接待观众(guānzhòng)超4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 2025年5月17日, 观众在(zài)南京博物院参观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一年级学生胡悦牵着妈妈的手兴奋地说:“妈妈,我喜欢这里,什么都能看得清楚。”馆内特意降低了(le)展柜高度,孩子(háizi)们无需仰头或踮脚,就(jiù)能清晰观察展陈物品。除了细节设计(shèjì),博物馆还将志愿者之(zhī)家改造成儿童小书房,并借助多媒体互动设备创新展陈形式,让南京民俗文化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chùdá)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建议,将“儿童友好型博物馆(bówùguǎn)”纳入(nàrù)“儿童友好城市”发展规划。“我们从‘一米高度(gāodù)’视角出发,优化展厅光线、简化(jiǎnhuà)文字说明、开展分众化教育活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孩子们可看、可玩的文化(wénhuà)课堂。” 如今,南京正成为“在博物馆(bówùguǎn)里长大的城市”。 每到周末,南京的博物馆(bówùguǎn)研学社教活动精彩纷呈。“斗拱探秘:古建筑结构的奥秘”“红色足迹探寻之旅”“春风化雨品茶香”……家住南京秦淮区的王女士(wángnǚshì)表示:“休息日要带娃去哪里,打开手机(shǒujī)翻翻各家博物馆的公众号就(jiù)知道了。” 推开一扇门,遇见的(de)是别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老社区家风馆里(guǎnlǐ)写一封“时光家书”,把祖辈的叮咛拓印成篆刻印章(yìnzhāng);走进乡村粮仓改造的美术馆,和村民共绘一幅稻田星空;或在科技感拉满的江(jiāng)豚保护中心,用声呐与“微笑精灵”隔“江”对话。 周恩来图书馆位于梅园新村30号的(de)西南角,这栋青灰色砖墙的古朴两层小楼,内部设有木质长方形条桌和蓝色靠背座椅,整体风格朴素庄重。一楼为(wèi)展厅(zhǎntīng),二楼专设“红色阅读空间”,书架上整齐(zhěngqí)陈列着周恩来的传记、革命历史文献(lìshǐwénxiàn)和红色经典书籍。取一本《周恩来传》,坐在窗边翻阅,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革命先辈的激情岁月。 南京的(de)公共文化(wénhuà)空间就像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文化盲盒”,饱含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厚重。它们用创意策展、社群共创和沉浸体验,让文化生长(shēngzhǎng)在咖啡香、孩童笑和邻里的寒暄里。 在2024长三角(zhǎngsānjiǎo)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南京在“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等(děng)5个类别的评选中,斩获10项大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quánshěng)第一、全国前列(qiánliè)。 生态“可(kě)感知、可参与、可共享” 骑行于紫金山麓(shānlù)与灵动的中华虎凤蝶不期而遇,漫步在长江(chángjiāng)之畔目睹江豚跃出江面激起银浪,对南京市民而言,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xiǎnjiàn),生物的多样性已融入这座城市的点滴生活,成为和谐生态的鲜明写照。 2025年5月7日,江心洲(jiāngxīnzhōu)生态科技岛的环岛江堤路上,金黄色的小花在滨江(bīnjiāng)岸线沿路盛开(shèngkāi),江风徐来,人们骑行、漫步,感受怡人生态(段仁虎/摄) 前不久,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艳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浦口珍珠泉景区(jǐngqū)发现(fāxiàn)的串珠藻与叉钱苔(tái),分布区极为狭窄,在世界范围(fànwéi)内都十分罕见,这是对南京优良水环境的有力(yǒulì)证明。”这两种此前(cǐqián)未被列入江苏省生物名录的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le)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也为研究长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更直观展现了南京生态修复在物种保育方面的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南京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惊喜不断:高淳东湖村迎来罕见鸟类灰斑鸠,刷新了南京物种观测记录(jìlù);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首次现身(xiànshēn)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为这座城市再添灵动;溧水无想山天池中,“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的出现,更是(gèngshì)让(ràng)人们对这片生态家园充满赞叹(zàntàn)。 2025年6月4日,高淳区芜(qūwú)太村的一片竹林里,呈现成群白鹭栖息(qīxī)翩飞的场景。近年来,良好的生态条件吸引了大批(dàpī)鹭鸟前来栖息,生物多样性保护再结硕果(高晓平/摄) 目前,南京已有记录的3672个物种(wùzhǒng)中,有国家(guóji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92种在此栖息。 湿地与绿地的(de)“双轮驱动”,让生态红利切实融入市民日常。截至(jiézhì)2024年底,南京(nánjīng)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04%,生态空间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3%,勾勒出“推窗见(jiàn)绿、出门入园”的惬意生活。2024年10月(yuè),南京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江苏省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南京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实践,亦(yì)是幸福(xìngfú)城市的生动(shēngdòng)写照。在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市民带着孩子将(jiāng)1.5万尾细鳞鲴鱼苗投放江中(jiāngzhōng),这些鱼苗不仅是江豚的饵料,更是净化水质的“清道夫”。“2023至2024年观测显示,长江南京段江豚种群数量增至(zēngzhì)65头左右。”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构建“水上—水下—岸线”三位一体生态监测网络,运用声学监测、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微笑(wēixiào)天使”的科学观测。 这些系统性保护举措,不仅让江豚种群获得休养生息,更在潜移默化中拉近(lājìn)了人与江豚的距离,催生出全民参与的生态(shēngtài)保护新图景。当市民在滨江公园(gōngyuán)通过(tōngguò)AR导览系统实时(shí)观测江豚游弋轨迹时,当每月的“江豚观测课堂”吸引众多市民踊跃报名时,保护生态的责任感与和谐生态的直观感受,已然在这座城市悄然生根。 抬头可见的(de)“南京蓝”同样书写(shūxiě)着幸福密码。2024年,南京PM2.5浓度降至28.3微克/立方米,在85.8%的优良天数里,市民(shìmín)或在山野呼吸新鲜空气,或在公园拍摄落日余晖。钢铁厂的超低排放改造(gǎizào)、光伏板(bǎn)的成片铺设、街头穿梭的新能源汽车……绿色发展理念正渗透进城市肌理,让蓝天白云从奢望变为日常的生活常态。 在市民眼中,南京是座“山水城林人”融为一体的城市。当人才政策从“给优惠(yōuhuì)”变成(biànchéng)“筑生态(shēngtài)”,当文化传承从“保文物”变成“造场景(chǎngjǐng)”,当生态保护从“搞治理(zhìlǐ)”变成“育共识”,南京的“绣花功夫”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而是在城市肌理中绣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灵魂。 站在长江大桥上,看江豚跃动的(de)浪花(lànghuā)与远处的科创园区交相辉映,忽然懂得:真正的幸福城市,从来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érshì)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城市的经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针脚(zhēnjiǎo)”——或是实验室里的一束(yīshù)光,博物馆里的一抹色,江面上的一道波,最终共同织就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而这,也正是(zhèngshì)南京幸福城市(chéngshì)建设的深层内涵——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份梦想、每一处变迁,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生长的土壤。 (本文(běnwén)刊载于(yú)《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3期,总第936期)
「亮点」南京市江宁区:让新兴领域发展跑出 “红色加速度”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